接力
1月30日,远在四川成都的民革党员蒋可青,向他资助过的学生刘小娥和李奎转来一笔钱,请刘小娥和李奎帮忙买饮料去纳雍县玉龙坝镇敬老院看望11名老人,“我的心意,就是你们的爱”。
钱,是蒋可青对玉龙坝镇敬老院老人的心意,因为他不能到场,这份爱就交由他资助的学生刘小娥和李奎去传递。
蒋可青关爱敬老院老人的义举由刘小娥和李奎来接力,“这让她们多了一种亲历亲为的爱心体验。”
当天,从乡下赶到纳雍县城的刘小娥,与资助她的蒋可青通完电话后,说,她的蒋叔叔人太好了,虽然没见过,但声音都听熟了,“我给叔叔说给的钱多了,叔叔就说,如果有节余,就补贴家用,我真的很感谢蒋叔叔!”
如果没有蒋叔叔的帮助,她们都不知道能不能撑到今天,现在即将大学毕业,她们要谋划的事情就是:要规划好自己的人生,同时传递蒋叔叔赋予她们的这一份爱。
牵手
2015年,河北博奥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蒋可青得知贵州纳雍的高二学生刘小娥和李奎求学遭遇经济困难,承诺扶持他们读完大学,一诺千金。
眼下,受助的刘小娥和李奎已经大四,正考虑毕业后的人生走向:刘小娥打算考研,李奎准备找工作。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曾经像苔花一样弱小的刘小娥和李奎,不仅完成了初始的知识储备,更懂得了相信爱、传递爱的道德常识,正在追求牡丹一样的开放……
刘小娥两岁时,父母不在,她跟随奶奶从水城县比德乡移居到纳雍县阳长镇海子村13组的赵姓家庭里生活。家庭的变故与经济的困难,桎梏了刘小娥的人生。
李奎家的情况也糟,家里有病人,还有在读大学生,父母没稳定职业,李奎的学业也是难以为继。
这种遭遇触动了蒋可青。他承诺:高中阶段,每人每年5000元,大学阶段,每人每年1.5万元。
牵手,就从一言九鼎的承诺开始,而且一牵手就是6年。
2017年,刘小娥被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化学专业录取,李奎被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物理专业录取。
2017年9月3日,蒋可青转给刘小娥和李奎各1.5万元学费,让他们的行囊里装满了求学的物资,装满了“也学牡丹开”的信心。
连线
一转眼,蒋可青完成了6 年不辍的资助,刘小娥和李奎也从当初缺乏自信的小孩子,蜕变成了阳光、青春的大学生。
1月30日,刘小娥和李奎双双汇合到纳雍县温州商贸城,电话连线他们从未谋面的蒋叔叔。
电话拨通,休假在成都的蒋叔叔操着混搭着北方语言特征的四川话,叮嘱刘小娥和李奎一定要先考《教师资格证》,毕竟这是入职中小学教育的门槛。
戴着眼镜的刘小娥面带微笑,文文静静地回应着电话那一头的蒋叔叔:“笔试过了,错过了面试时间,但一定会拿到资格证。现在打算考研,同时也不放弃找工作,不管体制内的体制外的,都可以,先就业也行……”
李奎告诉蒋叔叔,他的《教师资格证》已经到手,在寨乐中学实习期间,他也积累了教学上的一些经验,现在还是考虑先就业,毕竟这几年家庭负担也不轻。
蒋可青叮嘱刘小娥和李奎,就业首选是家乡,“毕竟是家乡养育了你们,你们有责任为家乡的乡村振兴奉献青春和汗水。”(周春荣)